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产业发力反贫困的汾西答卷

    信息发布者:sxyclyys_0cda5e1caoq
    2019-07-27 00:25:29   转载

    产业发力反贫困的汾西答卷


      以“滴水穿石”的韧劲挑战贫困,以奋力“赶考”的精神驱赶贫困,以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的决心向贫困发起总攻……

      近两年来,汾西县在脱贫攻坚进程中,把产业扶贫作为重头戏、主战场,把精准定位、确保持续发力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不二法宝,交出了一份份亮丽的答卷。

      答卷一:在贫困村最多、贫困面最大、脱贫任务最重的情况下,创出临汾产业扶贫的样本。

      答卷二:该县以在97个贫困村建立“五有”机制为纽带,形成了“党政合力、乡村发力、部门助力、群众努力”的产业扶贫全新格局。

      答卷三:有业可从、有企可带、有股可入、有利可获的贫困户,精气神足了,幸福感多了,大家对党和政府心怀感恩,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脱贫内生动力。

      ……

      汾西究竟做了什么?汾西究竟发生了什么?

      孟冬时节,记者深入汾西的沟沟峁峁、村村寨寨,找到了“汾西答卷”背后的“汾西答案”。

      1 顶层设计,力求扶贫产业“选得准”

      地处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汾西县,属国定贫困县,全县15万人,耕地39万亩,资源匮乏,沟壑纵横,土地贫瘠,十年九春旱的立地条件,造就了“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”。截至2016年,该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仍有10520户31208人 (其中深度贫困人口3378户8283人),贫困发生率高达24.1%。

      贫困,如大山围困,如重石压心。但贫不是错,穷也不是见不得人事,关键要拿出战胜贫穷的斗志,真干、实干、豁出去干。2016年以来,汾西县委、县政府举全县之力,以产业扶贫为“第一抓手“,以嗷嗷叫的劲头攻坚贫困、摆脱贫困。

      产业扶贫,精准定位是关键。如何准确“嗅出”根植于土地上的特色与优势,因地制宜地让扶贫产业“选得准”,既需要深入调研,又需要科学论证,关键更需要顶层设计和机制导引。

      在实践中,汾西县委、县政府立足自然禀赋,缜密规划,靶向出击,明确提出了“肉鸡产业、核桃产业、玉露香产业、光伏产业”做主导,其他微小产业力求创出特色的产业扶贫总体思路。别出心裁地出台“四定”机制,即县委政府领导,定脱贫政策;乡镇村委引导,定产业项目;农民群众主导,定发展模式;县直部门指导,定扶持措施。

      同时,安排县农委牵头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库,并先后出台《农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行动计划》《2018-2020年农业特色产业扶贫行动方案》《推进“一村一品一主体”产业扶贫的实施细则及操作规程》《肉鸡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意见》等多个纲领性政策文件和方案意见。

      “现在我们全县126个村(居)全部启动实施了产业扶贫项目,村村都有带动产业发展的合作社,有5家规模龙头企业主动参与成为带动主体,目前带动贫困户4256户12639人增加产业收入,产业扶贫项目村村开花,户户结果,正向着‘五有’目标全力迈进。”汾西县副县长王红林说,汾西以“一村一品一主体”为底板的产业扶贫,归纳起来就一个字:“实”。

      2 减贫带贫,全力打好产业“特色牌”

      产业亮出精准剑,甩掉穷帽何愁难?

      2018年11月29日,记者走进汾西县永安镇、团柏乡、和平镇等地的企业、合作社、基地、乡村干部当中采访,切身感受到了打好产业“特色牌”为贫困村、贫困户带来的深刻变化。

      在永安镇后加楼村,2017年刚脱贫60岁的刘俊莲说,她家的土地入股了村办合作社,响应县里政策栽玉露香梨。现在她是合作社管护梨园的“工人”,一天收入60元。加上每年的分红,全家一年收入1万元已不是个问题。

      走进汾西县康瑞莱生物科技贸易有限公司车间,工人们正忙着烘干黄粉虫。在此帮扶的省科技厅驻汾西扶贫工作队队员吕宁向记者介绍,目前公司已建成5个养殖基地,带动90多户贫困户不出家门“发虫财”。

      今天的和平镇张泉村已是个远近闻名的“香菇村”。因学致贫的贫困户朱红峰一脸兴奋说,2018年他家建了4个棚种菇,一个棚五茬,产了2万多公斤菇,保底纯收入4万多元,脱贫摘帽就在眼前。一旁的村支书张云插话,“村里的香菇基地目前带动了19户贫困户一起种菇,每根菌棒给他们让利一块钱,就是真扶他们。”

      汾西县朝阳永盛养殖有限公司的八栋现代化高标准肉鸡养殖棚室,依山而建,坐落在南梧村的山凹里,从远看像一条亮丽的风景,煞是壮观。

      汾西县畜牧局副局长张长恩告诉记者,这是汾西县洪昌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直属企业,2018年8月刚投产。预计全年可出栏白羽肉鸡144万羽,年利润200万,以资产收益分红的形式,直接带动周边24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。以洪昌公司为龙头,该县的近期目标是筹资1.62亿元(2018年已投入扶贫资金6584万元),新建10多个养殖园区,建成90个这样的棚,辐射带动270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。

      在和平镇申村100兆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基地,和平镇副镇长樊红飞说,项目涉及和平镇和团柏乡两个乡镇,仅申村就流转农民土地2500亩。项目由苏州协鑫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兴建,借助国家光伏产业扶贫政策,基地每年将拿出1080万元直接“输血”3600户贫困户,连续20年。

      以肉鸡、核桃、光伏、玉露香产业为四大主导产业,以香菇、双孢菇、黄粉虫、中药材等为辅助产业,汾西县依托产业扶贫、脱贫呈现出了“春风送暖、百花齐放”的态势,通过签订帮扶协议、入股合同等方式,全县涌现出“企业+贫困户”“龙头企业+园区+贫困户”“专业合作社+基地+贫困户”“合作经济组织+贫困户”等多种带动模式。

      2017年该县的鸡肉产品出口到了阿富汗,2018年该县的黄粉虫漂洋过海卖到了英国;未来两年该县的玉露香梨有望扩张到5万亩,成为我省的又一个“隰县”。

      实施产业扶贫,写好一个“特”字,正成为汾西减贫带贫最重要的推手。

      3 要素保障,着力解决产业“可持续”

      借产业扶贫的 “矛”,刺脱贫攻坚的“盾”,着力解决产业的“可持续”,要素的保障是“催化剂”和“压舱石”。

     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血脉。汾西县整合扶贫资金,着力解决产业的“可持续”出台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帮扶政策。

      以支撑贫困户如期脱贫、稳定增收,扶持玉露香梨产业为例,该县明确规定:只要按规定程序建设玉露香梨园区,土地流转费每亩补100元,连续补5年;建设费用(苗木费、栽植费、铺膜费、浇水费、肥料费等)每亩一次性补1320元;每千亩玉露香梨园区每年补助技术培训费用18万元(180元/亩),连续补3年。另外,玉露香梨园区打造费用每亩补助600元。

      政策就是“指挥捧”,扶持就是“方向盘”。

      该县永安镇古郡村农民孟义亭,自筹资金30多万,创办汾西县创客兴园专业合作社,流转本镇南梧等三个村300多农户的土地建设千亩玉露香梨园区。去春园区新栽的325亩玉露香梨,已顺利通过验收。孟义亭说,县里的扶持政策给他吃了一颗“定心丸”。从长远发展着想,园区打了深井、埋了水管、建了梯田。现在一天雇50多个人整地、栽树、打坝,绝大多数是贫困户。把玉露香梨栽好、管理好,他有信心带着贫困户们妥妥地脱贫。

      把有限的扶贫资金及人力和物力 “捆绑”到产业扶贫的“车”上、“一村一品一主体”的“身”上。

      在调查中,记者发现,在深入推进产业扶贫的进程中,近两年该县牢牢遵循“资金入社股权化、配股到户精准化、种养多元特色化、农民受益长效化”的原则,对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完善项目主体基础和机制,如何进一步提高和增强项目主体质量和效益;对财政扶贫资金如何配股到村到户,如何明晰投资方式和股权配置,如何合理确定投资收益保底标准,如何健全规范财务会计管理制度;如何对产业项目用地、可研、立项、环评、证照办理开展“零”距离服务,如何实行受益贫困户动态调整制度等,均作出了明确指示和详细指导,确保产业扶贫“不跑偏”和“不慢跑”。

      此外,2018年8月该县还拿出1000万产业扶贫资金,对全县8个乡镇的25个“一村一品一主体”产业项目进行巩固、提质和增效。“巩固”,主要是对现有产业项目的基础性工作进行整改完善;“提质”主要是加大资金技术投入,提高生产能力,提升产品品质,注重品牌创建,提高营销水平;“增效”主要是提高资金绩效,注重企业效益、社会效益和扶贫效益,进一步提升产业的自身发展和带动水平。

      肉鸡创出大品牌、梨园托起小康梦、光伏照亮脱贫路、蘑菇撑起“增收伞”……

      汾西县产业精准扶贫从“给票子”变为“给路子”,从“拿钱”变为“生钱”,让贫困群众真真切切找到了脱贫致富的 “金钥匙”。2017年9月,临汾市特色产业扶贫观摩培训会专门在该县举行,观摩其实效、推广其做法。

      村村有产业、户户有项目、人人有帮扶。据悉,该县2018年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方面累计投入资金1.81亿元。截至目前,126个村97个“一村一品一主体”产业项目主体,共计为贫困户分红213.305万元。

      产业扶贫的长征路,任重道远。汾西仍在路上,正阔步迈向远方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